



香港同志遊行2025活動
日期:2025 年 11 月 23 日 (日)
地點:觀塘The Wave 8樓
時間: 中午12時至晚上7時
活動內容:彩虹市集
免費入場
今年主題
今年,同志遊行活動的主題是「愛框不住」。
制定一個又一個的框架,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手段。我們把世事萬物去分門別類,協助我們去了解這個世界。但這個世界是多元的,不是憑人類的有限智慧,就能框得住世事萬物,總是充滿著例外。以為我們的所設的框架就是世界的全部,這就是傲慢與偏見。
當我們把「多數」的東西視為「正常」,於是「少數」就成了「不正常」,正常與否就成了我們理解世界的框架。但在「正常」的框內,我們不是也可以更細緻地再分類出多數與少數嗎?由是觀之,所謂的「不正常」也可以是一種「正常」。有時跳出既有框架去觀看世界,我們才可以看見世界的實相。
人類是愛的動物,我們的愛有千差萬別,有原生家庭之間的愛,有朋友之間的情,有志同道合者的誼。即使是情欲之愛,在人類歷史長河中,既有異性戀者之愛,也有女女、男男同性戀者之間的愛,亦有跨性別與易服者之愛,而非情欲之愛,就更是數不勝數。愛可以是任何形狀,誰也框不住。
香港同志遊行2025活動選擇以「愛框不住」為主題,是鼓勵每一個人,放下既有的框架,丟棄傲慢與偏見,看見世上形形色色的愛。讓每一種愛都能獲得看見、欣賞。讓我們每一個人為愛而驕傲。
主題圖像
今年同志遊行活動以「愛框不住」為主題。框架,有時可以幫我們認識世界,有時卻反而會令人固步自封。在人類的歷史中,人類就是透過建立和打破框架去發展,去進步。主題圖像中有太空人。人能飛天嗎?不能。今日,不同國家也成功派人上太空執行任務了,突破了人類能力的想像框架。
人的本質,是有無限可能的。只是社會用不同的框架,限制了人對生活的想像,阻止了人對本質的發展。主題圖像中加入了不同的人物,他們可以是不同性別、不同年齡,不同性傾向、不同種族、甚至可以是突破大氣層的太空人、跨越生死的天使等等任何不同身份的人。希望大家可以發揮想像,對號入座,自行定義。用我們無限的想像力,盡可能看見世界的多元,打破劃地為牢的框架。
主題圖像中以香港為背景。寬闊的海港、溫暖的公屋大樓、現代的商業大廈,展現出香港多元的面貌,也暗示著香港發展的歷程。由漁船、工業城市,到現代化社會,這正是我們一代又一代人,突破框架取得的驕人發展成就。一艘貨輪,也提示我們,香港不再是世界與我無關的漁村,而是與國際交流互通的大都會。寄望我們的香港,能在人權保障上,打破框架,看見多元,䆁放愛,與世界的進步接軌。
畫師介紹
連海 Kaden LH
本職工程與Digital(Modelling and AI)方面的顧問,多年來亦熱衷於義務參與 LGBTQ+ 表演藝術及平面創作,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協助推動多元價值。
Kaden曾參與愛自由計劃舞台劇《童.恐》及網劇《失戀認領處》, Pridelab Gaming 系列,以及多個Pride活動主題、海報與紀念品設計。其作品風格以簡潔而有力的色彩與形狀見稱,往往能以最直觀的方式呈現深層故事與核心主題。
例如此次作品,Kaden 以米高安哲羅經典壁畫《創造亞當》為靈感,既保留原作的背景元素,又重新融入了新時代與多元的視角,藉此表達舊有一套再也框不住愛的精神。
Instagram: @kadenlh
2025年香港同志遊行活動彩虹大使 | 楊曜愷導演
楊曜愷導演創作了《叔・叔》(2019)及《從今以後》(2024)兩部同志電影,獲獎無數,兩部作品不僅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等本地獎項認可,更於柏林影展榮獲同志電影獎項最高殊榮「泰迪熊獎」。楊曜愷是一位對香港電影業界、對本地性小眾社群都有重大貢獻的人物。
貼地的同志敘事
《叔・叔》及《從今以後》以同志為題材,卻避開了唯美、小鮮肉的套路,不描畫浪漫淒美的戀愛故事,而是以老年同志為主角。楊導演的鏡頭將同志拍得非常貼地,他輕描淡寫地走進角色的生活,就像拍攝一般大眾的生活那樣自然。老年同志本不應該是小眾,因為每個人都會老去,而他所呈現的題材,更是同志社群中常會遇到的真實處境。
楊導演把因同志身份而在日常生活中所承受的壓力和悲痛,深刻呈現予觀眾。當大家都迷醉在BL的亮麗彩虹時,楊曜愷以鏡頭展示出彩虹下的陰影。《從今以後》獲讚賞為:「能捕捉這種平凡卻又撼動世界的悲痛」。
推動同志影像文化的先行者
自2000年起,楊導演擔任香港同志影展協會行政總監,主辦香港同志影展,長年推動本地及國際同志電影文化的發展,為性小眾社群創造了被看見與被理解的平台。
「我們必須看到同志權利是如何地與整個社會息息相關。平等與保障的缺乏,所影的不僅是LGBTQ+族群,而是每個人都難逃置身其中。」[楊曜愷,《報導者》訪談(2024年)]
在此感激楊導演在電影業低迷時仍堅持為同志發聲,擔任2025年的彩虹大使,與香港同志遊行並肩同行。
關注議題:同性伴侶身後事
不論性別、不論是同性戀還是異性戀,當決定認真開展一段關係時,誰不想以一生一世為目標?沒有人會以「分手」作為戀愛的目標。
日式電影喜歡用「以結婚為前提的交往」這對白來營造浪漫鍾情的氣氛,可惜香港的同性伴侶之間,不單不能以結婚為前提跟伴侶交往,就連類似民事結合的「替代框架」也被否決。這不只是浪漫氣氛的問題,更是生活保障的現實問題。
生離死別是人生最大的痛苦,面對至親摯愛的離世,除了忍受喪親之痛,還要處理很多很現實的程序與工作,像是領取逝者的遺體、安排葬禮、申請入殮撒灰等手續,此外還要處理逝者的財產安排。如果一對伴侶,能獲得法律認同,憑一紙公文就能處理所有程序。
若兩人關係得不到法律的認可,該如何核實兩人之間的伴侶關係?像遺產繼承,若伴侶身分不獲法律承認,即使未亡人手執伴侶遺囑,也可能要面對麻煩複雜的爭訟。
而死亡,往往是突如其來。有多少人會在甜蜜戀愛時,在粉紅泡泡中就計劃生死相隔的安排?異性戀配偶可以在浪漫婚禮中自動得到法律的保障,同性伴侶卻要在憂慮中艱苦地相戀相愛。
除了生死大事以外,一對戀人決定認真開展一段關係,過共同的生活,在生時也會面對很多困難。在病危時,伴侶有沒有探視、作醫療決定的權力呢?可不可以捐贈器官給對方呢?在晚年生活,假如是基層市民,同性戀人是否也可以共用醫療券呢?若一方在囚,是否可以享有親屬的額外探視權呢?
兩人想共同居住時,能不能一同申請公屋、居屋?能不能以伴侶身份共同申請,受惠於「港人首次置業計劃」等的房屋政策呢?
伴侶身份不獲承認,會帶來生活許多繁瑣的困擾與艱難。
一項政策隸屬於一個部門,不同的部門可能又有不同的要求。同性伴侶關係得不到「替代框架」的方式以承認其伴侶的關係。單以行政措施保障他們的權利,往往會令同性伴侶在行使權利時碰上額外的行政阻難。不過,這些保障,該有的還是應該推行。而制訂「替代框架」亦是保護同性伴侶私隱權的必要一步。
2025年香港同志遊行活動以「同性伴侶身後事」為關注議題,希望社會由死至生,明白性小眾社群的權利需要。
愛不分性別,保障不應有別。讓我們一起為平等而走。